參觀路線:先走完中路-再走西六宮-回走往九龍壁太上皇宮殿區-東六宮-御花園-神武門
參觀時間:5.5小時
有開放的地方,全部走完。
這一篇真的需要花一點時間看,因為文章太攏長了,好像又再次進入紫禁城一般..
先看一下紫禁城的平面圖:
到地鐵一號線的 天安門東站,出來很快的就看到天安門廣場囉~
一路一直看我往北走吧!!
今天是天最藍的一天,好喜歡!!但還是會冷冷~呵呵
要走到這邊以前,戒備深嚴,公安好多,要先通過公安臨檢~
即將進入端門,已漸漸感受到皇家豪宅的氣派囉~
筆記<<端門,又稱「重門」,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天安門與午門之間,地處皇城內、紫禁城外。>>
偷看一下1901年的端門樣子(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再走進端門,即將看到午門
筆記<<午門過去是頒發皇帝詔書之處。每年農曆臘月初一,在午門舉辦頒布翌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到重大戰爭,軍隊凱旋時,在午門舉辦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明朝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門前舉行。民間傳說中有所謂「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也是指午門前,但將此處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種民間傳說並不符合史實。>>
偷看一下1900年的午門(照片來自於維基百科)
進入售票口,通過安檢,即將進入太和門
筆記<<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
<<明朝時,太和門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布詔令,處理政事。
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
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太和門故事筆記<<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門護軍值班房因護軍熟睡,油燈點著門柱引發火災。雖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大火依然燒了兩天,太和門被焚毀。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為光緒帝大婚的吉日。按照清朝制度,大婚皇后須經太和門進宮。僅剩42天時間,重修太和門已來不及,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扎彩工,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門,以假亂真,在光緒帝大婚時使用。>>
1900年的太和門,為啥地上長滿草?是因為當時的八國聯軍時期拍的嗎??(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太和殿
筆記<<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層漢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稱「三大殿」。「三大殿」和東面的文華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稱「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太和殿的皇帝寶座正好就在這條中軸線上。這條中軸線正是明朝時北京城的中軸線。>>
主要用途:
筆記<<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派大將出征遠方等事件,皇帝都會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賀,這樣的儀式叫「朝會」。朝會會用到大量的陳設、樂器等的設備,規模極大。>>
太和殿內寶座:
筆記<<殿內正中為雕有九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叫髹金雕龍大椅為明嘉靖遺物,另有一張金漆九龍龍椅為袁世凱稱帝時期遺物,俗稱金鑾寶座。寶座設在一個高約兩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層台階。寶座後面有雕龍金漆屏風。6根瀝粉蟠龍金柱上的龍,龍頭全都望向寶座。寶座沒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約寬1.67米、深0.67米的須彌座底座。寶座四周有象、鶴、香爐等擺設。
寶座上懸掛有乾隆帝御筆「建極綏猷」匾。>>
頭一抬寶座上的藻井
筆記<<皇帝所坐的寶座正上方,是一個雕著蟠龍的藻井。上面的蟠龍嘴裡含著一顆大銅珠,名為「軒轅鏡」,旁邊還有6顆小珠子。相傳如果不是受命於天的人坐上寶座,龍珠就會落下來,致那個人於死地。>>
這寶座原有一個小插曲:
末代皇帝溥儀被逼出宮後,袁世凱要稱帝,但是因為他腿短,一坐上去,腳碰不到地板,所以就命人再去做一把他專屬的”龍椅”,當然因為他是一隻蟾蜍,所以幾年後就垮台啦~!
而故宮1925年向公眾開放後的三十九年裡,一直擺放的是袁世凱的“龍椅”,康熙的龍椅被擠到地庫裡散了架。
是直到在1956年的時候,有位文物收藏大師在一張1900年拍攝的老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內部原貌。於是,他開始尋找那把真龍寶座。
結果,竟在故宮裡一個存放殘破家具的庫房裡,發現一把髹金雕龍大椅。經過多方查証,斷定這是明嘉靖時的遺物,到康熙年間重修太和殿時,重新修理啟用,一直用到溥儀。
這正是被袁世凱撂出去的那把真寶座。故宮下令修復這把龍椅,修了934個工日。1964年9月,傷痕累累的真龍寶座原貌重現。
銅鐵缸
筆記<<是宮中防火設備之一,平時儲滿水,以備走火時用,每到冬季會在缸外套上棉套,並加上蓋,氣溫低時,剛下燒炭加溫,以防缸水凍結。
中宮安設大小缸308口。>>
中和殿
筆記<<明清兩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前在此休息準備。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參與慶典。>>
1900年的中和殿,又是地下長滿草,照片的中和殿門口有站一個軍人,才想起真的是當時英法聯軍洋人們拍的照片(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寶座上有乾隆御筆,允執厥中,意思是,要適切允當地保持與把握不偏不倚的中道
保和殿
用途-
筆記<<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少數民族王公大臣。
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並相繼將之易名為位育宮、清寧宮。順治帝大婚即在此進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在禮部舉行的會試中獲錄取的人(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為會元)方有資格參加殿試。題目由皇帝擬定,並指定大臣閱卷。>>
1900年的保和殿(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殿內
繼續往北走,會先看到乾清門,
而我們先不往前走進乾清門,而是往左邊的大名鼎鼎的軍機處
筆記<<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此為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直接起草諭旨與處理機密奏議。
雍正四年(1726年),籌劃用兵西北,為求保密並削弱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密旨由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於內廷密籌辦軍需。之後二年餘,各行省尚不知出師西北之事。>>
裡面是展示軍基處的一些辦公事務,其中一個就是耳熟能響的密摺用的盒子
這可不是每個大臣都有喔,是雍正皇帝賜予的大臣才有的。
繼續往中路走囉~
乾清宮
筆記<<乾清宮是內廷正寢,明朝時此處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皇后在此同住。
乾清宮還是清代皇帝死後的停柩之地,有「壽終正寢」之意。順治帝死在養心殿,康熙帝死在暢春園,雍正帝死在圓明園,咸豐帝死在避暑山莊,靈柩都被停放在乾清宮,按照儀式祭奠後,轉至景山內的觀德殿,最後正式出殯,葬入皇陵。>>
1900年的乾清宮(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正大光明匾額
筆記<<乾清宮御座上方有一匾,稱正大光明匾。匾上「正大光明」四字是最初是順治皇帝手書,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臨摹,目前的版本是乾隆臨摹的。雍正帝因眼看其與兄弟們爭奪太子寶座的事態,創立秘密立儲制。建儲匣被存放在正大光明匾後。匣內藏皇帝選定並御筆親書的皇位繼承人名字,皇帝死後,由王侯公卿公証,由匣子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此制度到咸豐帝後,因咸豐只有一個兒子而無法執行。往後的同治帝和光緒帝也無子,故沒執行此制度。>>
交泰殿
筆記<<在清朝,交泰殿的一個重要用途是皇后在重大節日或慶典,例如過生日或元旦時接受朝賀的地方。
清朝皇后的生日叫千秋節。千秋節這天,慶典活動會在交泰殿舉行,皇貴妃、貴妃、妃、嬪、公主、福晉、命婦等都要前來交泰殿祝賀,向皇后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然後皇子再向皇后行禮。
也是存放清朝皇帝行使權力的各種印璽的地方。這樣的印璽有25顆,統稱「二十五寶」。>>
坤寧宮
筆記<<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坤寧宮按照滿族習俗,仿照瀋陽清故宮清寧宮內部的薩滿祭神格局進行改建。>>
殿內:
洞房區
房間裡面有龍鳳喜床,掛著紅雙喜字宮燈等裝飾品。這裡和坤寧宮的東暖閣,只在皇帝大婚時使用三天,之後就封閉直至下一個皇帝大婚使用。
殿外有做透明玻璃,無法直接觀看,需要眼睛貼近玻璃往殿內看喔~
祭神區
在清朝,祭神活動在紫禁城內全年不斷。每天有所謂的朝祭、夕祭;每月初一、十五大祭;元旦、仲春、秋朔時會有大祭。在大祭上,皇帝皇后會親自參與。祭祀會在坤寧宮殺豬,每天殺四頭,祭祀完畢後當場分豬肉,然後橫坐在通坑上一起吃。
中路完畢。
西六宮開始
之後的這些西六宮與東六宮的建築明顯比較老舊囉~看得出時間的滄桑...
筆記<<在明清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清朝在雍正朝以後的歷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寧宮為寢宮,而是在東六宮和西六宮選定一坐空宮為寢宮。>>
储秀宮
著名人物曾居住此:
清嘉慶朝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清咸豐朝蘭貴人:即慈禧太后,她在入宮後便一直居住於儲秀宮,在兒子登基為同治帝後,以皇太后的身分住到長春宮。光緒十年重新住回當年居住過的儲秀宮,並曾下命改建此宮。
遜帝溥儀皇后婉容
殿內擺設,由右至左
翊坤宮
初名萬安宮,明嘉靖朝改名翊坤宮,概取護佐大地之意,與東六宮中的承乾宮名相呼應。
明代,萬曆皇帝寵愛的鄭貴妃曾居住此宮。清晚期,為慈禧太后修繕儲秀宮時,倣長春宮改建的前例,將翊坤宮後殿與儲秀宮門拆掉改建成體和殿,兩宮貫通,翊坤宮遂成為儲秀宮院落的前殿。
1900年的翊坤宮(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太極殿(啟祥宮)
養心殿的西北方。在明代,此宮初名為未央宮,嘉靖朝,皇帝朱厚熜因其父興獻王出生在此,更其名為啟祥宮。
啟祥宮本為妃嬪的居所。至清晚期,長春宮與啟祥宮改建,兩個宮院前後貫通,合為一座四進院落。啟祥宮亦改名為太極殿。晚清時期,慈禧太后、隆裕太后都曾居住在此。溥儀出宮前,老邁的瑜太妃還住在此處。
永壽宮
永壽宮在西六宮區域,養心殿的後面。在明代,此宮曾先後名為長樂宮、毓德宮,萬曆年更名為永壽宮,清代延用。永壽即長壽永年之意。
明清兩代,這裡都是妃嬪的住所。因其地近乾清宮與養心殿,也有皇帝曾暫居於此。時至晚清,這裡已被當作了收藏御用器物的庫房。
這次去的時候,在維修,所以拍拍宮門口啊~
咸福宮
咸福宮在西六宮區域,初名壽安宮,明嘉靖時改名鹹福宮,取《易經》中咸卦的陰陽交感而得吉福之意。
咸福宮與東六宮的景陽宮相呼應,均為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區的其他宮殿。除作后妃的居所,皇帝也會將此作為起居處。此殿也是嘉慶帝為乾隆帝守孝、咸豐帝為道光帝守孝的地方。
這次不開放參觀唷~
長春宮
在西六宮區域,初名長春宮,明嘉靖朝曾更名為永寧宮,萬曆朝復名長春。
明清兩代,這裡都是后妃的居所,其中最著名的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和晚清操持國政的慈禧太后都曾居住在此。長春宮前陳設鎏金銅獅和銅鶴,南面的體元殿後接出抱廈可做長春宮戲臺,庭院周邊廊內壁上繪18幅《紅樓夢》故事的壁畫,這都顯示出晚清時期在此居住的女主人的高貴和趣味
這次不開放參觀唷~
養心殿
那天無法入內,正在維護~~殘念啊~沒緣囉~拍門口啊~
太上皇宮殿區
需要再次買門票才可進入,門票10元人民幣
九龍壁
在寧壽宮區最南面,皇極門外,清代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殿區時在皇極門外建造大型琉璃照壁,壁上飾九龍蜿蜒與雲氣與海水之間,故稱“九龍壁”。
壁高3.5米,寬29.4米,由270塊琉璃飾件拼接而成。整幅壁面將九龍分隔在5個裝飾空間內,黃龍居中,東西兩側各分佈藍、白、紫、黃色行龍。九龍壁寓含中國古代代表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九龍體貌端整蒼勁,體現著太上皇宮殿尊嚴華貴的風格。
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用木料雕鑿成型後釘上去的,其中還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
這條龍腹為啥是木頭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傳說當年在燒制這座九龍壁的時候,由于工藝要求極高,燒制難度極大,廢品率很高。工匠們一不小心,把這條白龍龍腹燒壞了,但當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燒一次了,顯然,大家的殺身之禍即將來臨。有位木匠師傅冒著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險,連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塊龍腹,釘補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終于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並使工匠們免去一場災難。
皇極殿
是寧壽宮區的正殿,是清乾隆皇帝為自己修建的太上皇的金殿。初建於清康熙年,取名寧壽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倣乾清宮規制改建,改名皇極殿,做為皇帝弘曆歸政後當太上皇時臨朝受賀之殿。“皇極”出自《尚書》“皇建其有極”,意為天子為天下建立最高準則。
1796年,乾隆帝傳位嘉慶帝,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舉行授受大典,初四日,在皇極殿舉辦“千叟宴”。晚清慈禧太后也在此舉行六十壽典,她辦七十壽典時也從頤和園回紫禁城在此接受外國使臣祝賀,她死後梓宮(棺材)葬入陵寢前也暫安放於此。
寧壽宮
在皇極殿之後。清康熙年修葺明代舊殿後做為奉養太后地方。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倣坤寧宮形式重建後,將原寧壽宮匾額移於此處。乾隆皇帝準備當太上皇時在此宮祭神。乾隆帝八十壽典、嘉慶帝五十壽典,曾在此賜宴皇子、王公大臣。
養性殿
在寧壽宮的北面,為清乾隆年(1776年)倣養心殿規制建成,是乾隆皇帝興建的太上皇起居宮殿。“養性”出自《孟子》,取涵養心性以事天之意。
乾隆皇帝弘曆雖預備將此地做為歸政後的居所,實際並未住過,只曾在此賜宴王公大臣。晚清,慈禧太后住樂壽堂時,在此殿東暖閣用膳。光緒皇帝在此住過,並曾與慈禧太后在此接見外國使臣夫人。
現此處辟為珍寶館展廳。
暢音閣
在寧壽宮區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嘉慶年(19世紀初)又增建扮戲樓。閣高20余米,從城墻外也能望見樓閣的綠琉璃瓦頂。“暢音”即盡情賞樂音之意。
高閣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為福、祿、壽臺。壽臺臺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臺。井下或井旁安設轆轤,演出時將人物和背景托出地面,或上下穿越樓臺,營造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故事場面。上演大型戲劇時,三層均有演員,可容納千人。此閣朝北,與帝后等賞戲的閱是樓相對。每逢年節,宮中即在此開演大戲,臺上、台下都熱鬧非凡。
閱是樓
在寧壽宮區中部,暢音閣的北面,是清代宮廷內賞戲之處。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閱是”蘊含著觀世事,判是非的意思。
樓分兩層。每逢元旦(春節)、萬壽(皇帝生日)等重大節日,帝、後和王公大臣都來此看戲,大臣分列兩側回廊。清代,最愛看戲的應屬乾隆皇帝與清晚期的慈禧太后。
樓內設寶座,供帝皇看戲用:
皇帝寶座間
慈禧太后看戲景觀
此景是依宮中太監耿進喜回憶而設
清代時宮中一年到頭演戲頻繁,不同年節時令均編有相應劇本
樂壽堂
在寧壽宮區中路,養性殿的後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倣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建成,乾隆皇帝預備做為他歸政後的讀書憩息之所。樂壽即安樂長壽之意。
堂內裝修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貴重木材,間以玉石、琺瑯飾件,雍容華貴。室內北廳中央陳設大禹治水圖玉山,為故宮所藏最巨大的玉雕。堂外院內環遊廊墻壁皆嵌“敬勝齋法帖”刻石,皆為乾隆皇帝在建福宮花園的敬勝齋臨寫法書名帖與經典語錄的墨跡。清末,慈禧太后六十壽典後,曾居此堂,以西暖閣為寢室。
現此處辟為珍寶館展廳。
殿內擺設,由右至左
頤和軒
在寧壽宮區中路,樂壽堂的後面。軒後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連以穿廊,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頤和軒前月臺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還有遊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現此處辟為珍寶館展廳。
珍妃井
在寧壽宮北端貞順門內,原只是宮中一眼普通的無名水井。珍妃是光緒皇帝的寵妃,因過錯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宮。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據傳説,慈禧太后倉惶出逃前,指使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淹死。次年回鑾後,打撈出遺體,並追封為貴妃。此井遂不再使用,井眼上置井口石,石兩側鑿小洞,用以穿入鐵棍上鎖。後來,珍妃的姐姐瑾妃在井的南側設懷遠堂,供珍妃神位,以申哀悼。
順貞門
是御花園的北門,是內廷中路的最北端,外面即神武門,因而是由北進入內廷的重要通道,無故不得開啟。此門始建於明代,初名坤寧門,後改“順貞”,寓順和貞節之意。
走出貞顺門,要前往東六宮囉~
東六宮
我走在狹窄的長廊裡,抬頭一望,覺得好像井底之蛙喔~
要前往景仁宮途中的長廊,陽光灑下來好美啊~
景仁宮
初名長安宮,明嘉靖年(16世紀中)改為今名。景仁即大仁愛之意。
明清兩代,這裡均做為妃嬪的住所。清代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曾住在這裡,並在此生下玄燁。雍正帝的熹貴妃(乾隆帝生母)、光緒帝的珍妃也都曾居住在此宮。
承乾宮
初名永寧宮,崇禎五年(1623年)改為今名,即取敬奉天意的含義,對應于西六宮的翊坤宮名。
明清兩代,此宮都做為后妃的居所,其中著名的有清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以及咸豐帝的生母(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走出宮外的長廊
永和宮
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永和宮,為長久和諧之意,對應于西六宮的長春宮名。
明清兩代皆為后妃居住。明崇禎帝的田貴妃、清康熙帝德妃(雍正帝母親仁壽皇太后)、道光帝的靜貴妃(奕訢之母)及光緒帝的瑾妃曾居此宮。
永和宮的配殿
鐘粹宮
初名咸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鐘粹宮,為匯聚精粹之意,對應于西六宮的儲秀宮名。
明清兩代,這裡主要做為妃嬪居所。明隆慶年曾一度做皇太子宮殿。清晚期,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喪母之後曾在此宮居住,由奕訢的母親靜貴妃代為撫育。咸豐皇帝的皇后(即與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一直居住此宮,被稱為東太后。
這次鐘粹宮不開放參觀,宮門有微微開~相機鏡頭一拍,好像狗仔偷拍喔.....
景陽宮
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景陽宮。“景陽”含景仰光明之意。
景陽宮為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東六宮區的其他宮殿,與西六宮的鹹福宮相呼應。明代這裡是妃嬪的居所,清代這裡被辟為收藏圖書之處。
這裡也不開放參觀~~~
延禧宮
初名長壽宮。明嘉靖年(16世紀中)更名延祺宮,清代改名延禧宮。延禧意為迎福請喜之意。
明清兩代,此宮均為妃嬪的居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火災,延禧宮除宮門外俱遭焚燬。同治年曾議復建,後未行。
宣統元年(1909年),清室在原址興建一座西洋式“水殿”樓閣,建築以白石雕砌,並用鑄鐵架構,墻壁、地板均為玻璃,其玻璃壁夾層和建築周圍環池中可蓄水觀魚。隆裕太后為之題匾額“靈沼軒”。不久,這座“水晶宮”就因財力匱乏而停建。
故宮博物院成立後,1931年6月在此修建了新型文物庫房。
2005年庫房的東配樓辟為古書畫研究中心,西配樓辟為陶瓷研究中心,中樓內建立了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
這裡正在維修中......看不到水晶宮了~~
御花園
天一門
為御花園中央欽安殿院落的南門,建於明代嘉靖年(16世紀),初名“天一之門”,清改今名。“天一”為星名,又為北極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
此門是紫禁城中少見的青磚建築,在起到避火防災功能的同時,又與花園清雅蒼翠的環境相協調,是一座別致的皇家道觀門戶。
欽安殿
位於御花園的中央院落內,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墻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廈。
內供奉玄天上帝,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殿頂為重檐盝頂,殿宇基座周圍漢白玉石欄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門的連理柏也是宮中的奇樹之一。
欽安殿是座落在北京中軸子午線上唯一的道觀,清代每逢元旦年節,都要在此設鬥壇、道場,皇帝來此拈香行禮。
養性齋
位於御花園西南,始建於明代,初名樂志齋,清代改今名。
齋為兩層樓閣式,座西面東,齋前疊石環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建築平面遂呈“凹”字形,與花園東面的絳雪軒正凹凸相應。清嘉慶、道光兩帝常臨此齋。
清遜帝溥儀曾將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御景亭
高聳于御花園北的堆秀山上,是宮苑中眺望風景的絕佳之處。亭內天花藻井,並面南設寶座,亭外設石供桌。此亭為九九重陽節帝后登高之處。
走出順貞門了~~回頭看~紫禁城掰掰...(不捨~)
神武門
在紫禁城北面城垣正中,為禁城北門。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即以中國古代四方神中北方的玄武為名,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玄”字為“神”字。
城門樓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皇帝居宮中時則不鳴鐘。神武門是宮中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皇后祭先蠶,清代選秀女,將妃嬪迎入宮等都要走神武門。帝后走中央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由兩側的門洞出入。
1924年,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即經此門離去。
背對著神武門,望向遠處的高山上有座涼亭,叫做萬春亭,位於景山,等下要上去俯瞰整個紫禁城...
景山的部落格,下回再寫囉~
--------------------------------------------------
必讀文章:
【 北京自由行-行前作功課 】
美食在北京:
你好!我读阅了你的北京行,真的写得好仔细,你好厉害!我明年十一月也会和朋友一起去北京,会以你的行程为参考!谢谢你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