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由行:老佛爺的豪華後花園-頤和園


我們是從東宮門進入,這是頤和園真正的正門喔~
以前只有老佛爺跟皇帝能從東宮門進入。

如何去:坐地鐵到西苑站下車,步行約十分鐘。


遠遠就看到這個涵虛牌樓
聳立在東宮門外,是一座三門四柱七樓的木構大牌樓。牌樓東西向坐落,廡殿歇山頂,前後簷有龍鳳透雕花板。東面額曰“涵虛”,西面額曰“罨秀”,巧妙地點出了頤和園清幽恬靜、山青水秀的主題,可以視為是頤和園山水樂章的“序曲”。涵虛牌樓是從東面進入頤和園的第一座建築,從圓明園一路行來,遠遠就可看到它的形象,而當近到它的眼前,萬壽山佛香閣的景致正處在牌樓柱枋構成的畫框之內,頤和園這一精美絕倫的巨幅畫卷由此緩緩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稍微說一下,
頤和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西元 1750 年,時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 ------" 康乾盛世 " 時期;
1860 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 
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
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 
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 1902 年清政府又予重修;
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裡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看一下平面圖吧



東宮門
東宮門在清漪園時名大宮門,重建後改稱東宮門。
坐西朝東,面闊5間,歇山式頂,為三明兩暗式,柱高3.8米。
明間面東額枋柱上懸掛光緒帝禦書的“頤和園”金字大匾,裝修3間實塌大門,每扇門上橫豎各排列9顆鍍金園釘,有四個門簪。
宮門前原為斜坡式臺階,1937524日,從圓明園安佑宮廢墟上移來一塊雕龍雲路陛石,安置在臺階的中央。門前兩側,一對銅獅蹲踞在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南雄北雌。宮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座懸山頂罩門。
清朝,帝后入園走中間的大門,其餘的人員分別由兩邊的側門進入。






一進去就是仁壽門

仁壽門
在清漪園時稱二宮門,重建後稱仁壽門,是從東宮門入園的第二道宮門。
門上懸滿漢文“仁壽門” 額。仁壽門的左、右各有一個長7.2米青磚影壁,廡殿式頂,上有磚雕浮龍,是頤和園內惟一的一座磚雕影壁。影壁與紅牆連接,左右各有一個小隨牆門。




仁壽殿
始建于乾隆年間,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修,並引孔子《論語》中“仁者壽”的語意改為今名。
仁壽殿在仁壽門內庭院的正中,前面有一塊巨大的湖石作為屏障。兩側為面闊5間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後罩房。
仁壽殿前的露臺上,陳列著4只乾隆年間鑄造的銅鼎爐,及銅龍、銅鳳、銅缸各1對,上面有“天地一家春”的款識。院中還有一隻造型怪異的銅麒麟。大殿面闊7間,進深5間,周圍有廊,柱高5.53米。

殿內明間正中有地平床,設象徵封建皇權的九龍寶座,上方懸掛匾額“壽協仁符”,配以楹聯“星朗紫宸明輝騰北斗,日臨黃道暖景測南榮”,既是帝王自勉,也是歌頌帝業的輝煌。另外,殿內還有10余塊單匾,其內容有稱頌帝業的,象大圓寶鏡”“景星朗耀”“海涵春育”“濊澤旁敷”“德風惠露”“春暉承暄”;有帝王自勉的,如無暑清涼”;有吉祥祝福的,“安樂延年”“壽愷禔康”;有讚美景色的“碧岫晴煙”等等。



玉瀾堂
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
玉瀾堂在清漪園時是乾隆帝的書堂,頤和園時被作為光緒帝的寢宮。
坐北朝南,正殿玉瀾堂,面闊3間,外帶東、西耳房各2間。
明間外簷匾額“玉瀾堂”。
殿內外的2副楹聯“渚香細裛蓮須雨,曉色輕團竹嶺煙”及“曙光漸分雙闕下,漏聲遙在百花中”,形象地點染出玉瀾堂煙雨朦朦、荷香細細、水光浸曉、曙色映階的迷人景觀。


玉瀾堂的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慈禧囚居於此,我走入東西配殿的大門一看,門口已用磚牆堵死..正殿後門慈禧也命人橫砌一道磚牆,封閉了東、西出口,清雅宜人的書堂從此變為淒苦寂寥的牢籠。
以前看書時,知道光緒皇帝當時被慈禧軟禁,而這次親眼見證歷史,才知原來是這樣被軟禁到如此的地步..也太狠了吧~難怪光緒皇帝曾說,"朕還不如漢獻帝呢!"


後人對光緒的評價大多是懦弱的皇帝,但我認為光緒皇帝是滿腔抱負,卻也無能為力,一切的無能為力都是錯信蟾蜍袁世凱,這一錯 讓光緒皇帝的後十年餘生憤恨而終。



再往後走,宜芸館
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
宜芸館在清漪園時為乾隆帝的書庫,頤和園時為光緒皇后隆裕的寢宮。
它與玉瀾堂建築群相連,按佈局可視為玉瀾堂的後院。由宜芸門、宜芸館、近西軒、道存齋及遊廊組成,庭院稍小於玉瀾堂。



後院走廊


永壽齋
鄰近樂壽堂,是清末總管太監 李蓮英在園內的住所,俗稱總館院


樂壽堂
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清漪園時是一座佛堂,頤和園時是慈禧太后的寢宮。

樂壽堂在宜芸館的西北面,是“內寢”建築的主體,為一組前後2進,左右各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院中以低矮的遊廊聯接各建築物,分劃庭院空間。


殿內



院中点缀着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很自然的成为宫门内的照壁。
俗稱敗家石,明朝官僚在運往的途中,由於財力不支,不得不棄於郊野,後被乾隆帝耗鉅資移置於此,取名 青芝 ,是中國最大的園林置石。



水木自親
緊靠昆明湖的5間穿堂殿水木自親是樂壽堂的宮門。


門前有1座石造雕欄碼頭,是慈禧太后從水路出入頤和園上下船的地方。
碼頭上2根高達丈餘,頂部呈半圓形的燈杆,屹然挺立,每夕燈亮時,照耀水面,宛如皓魄當空。

這個的用途是 探海燈杆



電燈公所
始建於光緒年間,位於仁壽殿東南、耶律楚材祠南側。
光緒十六年(1890年),工部通過海軍衙門委託廣東魚雷學堂德國教習馬駟,從德國購進一台由蒸汽機帶動的發電機,於光緒十七年運至頤和園安裝,發電所稱電燈公所,同時為頤和園內殿宇安設線路電燈。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頤和園,將電燈及發電設備破壞,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國聯軍”撤走後,重向德商榮華洋行訂購發電設備,
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新安裝。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後,帝后不再駐蹕頤和園,電燈公所停止供電。


接著走到邀月門
長廊的東入口名邀月門,位於樂壽堂院西側。是一座坐西朝東的垂花門。從邀月門到長廊中的第一座亭子留佳亭。



長廊
長廊始于樂壽堂西的邀月門,止於石舫東面的石丈亭,全長728米。
頤和園長廊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畫廊,位於萬壽山南麓,橫貫東西,將分佈在湖山之間的樓、台、亭、閣、軒、館 、舫、榭聯綴起來,既密切了湖山之間的關係,也豐富了湖山交接處的景觀。


 很多幅畫,裡面盡是膾炙人口的故事唷~



走到長廊的盡頭,就會看到排雲門,這是通往佛香閣的地方,需要另外買門票,但是我們就沒有進去囉,因為雙腿快斷了...

前面的石獅


往高處望向佛香閣



清晏舫
位於寄瀾堂西北側,昆明湖的西北角,始建於乾隆年間,原名石舫,造型仿自江南園林中的“舫”式建築,全長36米,船體用巨大石塊雕砌而成,上建有中國傳統式樣的木構艙樓,分前、中、後艙,後艙為2層。

光緒十八年(1890年)重修時,將中式艙樓改建成西洋式的艙樓,更名清晏舫。




繼續往北宮門前進
看到漂亮的銀杏樹唷~~!!





蘇州街
位於後溪河中段,始建於乾隆年間,乃仿照江南蘇州的水街修建的皇家宮市,原名萬壽買賣街,全長約270米,建築佈局摹仿了浙東一帶常見的一水兩街”的形式,以後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橋為中心向兩側展開,兩岸60餘座鋪面鱗次櫛比,以河當街、以岸做市。
但是買賣街由太監扮商人,宮女扮顧客,甚至鞋靴、果菜等商品俱是木制假品。

宮市只是假作買賣、供帝王嬪妃感受江南風物,玩味江南民情而已,並無實際的商業功能。




十七孔橋
橫跨在東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島之間,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
橋長150米,寬8米,有17個券洞連續而成,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樑。
青石築成的橋體,漢白玉欄杆,橋欄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獅544只,可與著名的盧溝橋石獅媲美。




望向七孔橋的銅牛

走進七孔橋前的大涼亭
廓如亭
位於新建宮門以南的東堤上,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俗名八方亭。
廓如亭不但在頤和園40多座亭子中是最大的一座,在中國同類的園林建築中也是最大的一座。亭坐北朝南。平面呈八方形,每面顯3間,周圍有廊。重簷八脊攢尖圓寶頂,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內每面各有一塊木匾(共8塊),上鐫乾隆禦制詩文。亭子的體態舒展穩重,氣勢雄渾,頗為壯觀。



走近十七孔橋,石獅好生動



本來要去 南胡島,但是這次去時再整修~真可惜,所以就折返囉~

好美麗的風景~在昆明湖畔

頤和園真的好大~根本沒有力氣整個走完~下次來,會去走走沒有走過的地方囉~

留言